2016年8月16日讯,七月初,一条“供港生鲜回归内地市场,首店落户北京朝阳”的消息在各大媒体出现,新闻称“供港生鲜以99.999%的抽检合格率扬名世界,俨然成为品质的代名词,从今天起,这一切将在北京延续。”其主办方“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介绍,近年来该中心开始建设公共采购平台,从全国六大生产基地采购,统一配送,有步骤地在内地推广供港生鲜。而北京晚报记者在调查却发现,这个号称隶属于商务部的主办方其实是一家企业,并且该企业企图将“供港生鲜”注册为商标,而“供港生鲜”店中出售的食品也并非全部具有供港品质。
商务部某学会早撇清关系
在此前的报道中,“供港生鲜”平台主办方自称“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甚至直接冠以商务部下属单位的名号。
北京晚报记者查询后确认,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下称“学会”)确是商务部主管的社会组织。那么,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下称“中心”)是否是学会的下属机构?
公开信息显示,许京以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学会副会长的身份活动多年,但查询学会的组织结构发现,其办事机构与分支机构中却没有“国际品牌管理中心”。而学会的工作人员一再向记者确认:“跟我们没关系”。
对此,许京给出的解释是,去年8月“供港生鲜”项目批复时中心是作为学会下属机构合法存在的,后来随着学会剥离商业机构,中心才与学会脱钩,现在“供港生鲜”平台由江门全球商品采购中心的公司进行纯商业化运作。
学会工作人员告诉北京晚报记者,该中心的确曾经是学会的会员单位,但并非下属机构,而许京也并非副会长。“我们的副会长都是由商务部人事司任命的,以前合作单位的都是兼职副会长,只是他们总是把兼职二字省略,说自己是副会长,其实并不是。”
2015年7月27日学会通告称:“暂时终止与各有关单位合作关系,进行清理整顿”,“取消原由合作单位人员担任的兼职副会长、兼职副秘书长等职务,另行审议”。该工作人员重申,国际品牌管理中心跟学会早已没有关系,“供港生鲜”平台跟学会也无关。
但该中心大门口仍悬挂“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的牌子;在今年7月报道中,也一直冠着学会的名头。对此,许京解释为宣传口径还没来得及更改。
所谓“中心”实为一家企业
那么,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工商信息显示,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的全称为京沪(北京)国际品牌管理中心,性质为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许京正是其股东之一。该企业成立于2008年,在朝阳分局登记,住所为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南郎家园1号楼大北写字楼519室;而在“供港生鲜”实体店的宣传材料上,该企业的地址为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商务部安定门办公区5号楼一层。
北京晚报记者探访发现,大北写字楼里的519室目前被一家教育科技公司使用,办公室内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这里跟中心并无关系;而在安定门的地址,记者看到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的牌子。
工商信息显示,在这一住所上,还有许京担任董事长的北京全球商品采购中心有限公司及其投资的两家公司;许京所说的将负责“供港生鲜”平台运作的江门全球商品采购中心,是北京全球商品采购中心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许京则是上述所有公司的股东或法定代表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公司变更住所的,应当在迁入新住所前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新住所使用证明。公司变更住所跨公司登记机关辖区的,应当在迁入新住所前向迁入地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京沪(北京)国际品牌管理中心显然已经构成异地经营。
“供港生鲜”仅仅是概念
在此前的报道中,“供港生鲜”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火热程度堪比“有机食品”“进口奶粉”等概念。
资料显示,供港食品起源于1960年代,且已创建起一套由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单位主导的供港食品监管体系。看起来,“供港食品”“供港生鲜”正是对这套体系下食品的代称。而公开资料显示,质检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并未将其定义为认证体系。也即,“供港生鲜”就如同“进口奶粉”一样,是一个概念,是一类食品的统称,并不特指某个平台、某个品牌,更并不代表一种官方的质量认证。
早在2015年6月3日,京沪(北京)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就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将“供港生鲜”及相关图样注册为商标。许京对此的解释是,平台要负责“供港生鲜”品牌的保护,防止有人冒充、造假,“不供港的就不能贴这个标”。
但商标局信息显示,这份商标注册申请于2016年4月27日被商标局驳回;5月9日,该中心又申请了复审。
在弘燕路的实体店中,“供港生鲜”的贴纸几乎被贴在所有商品的包装上,甚至与ITS安心溯源标志印在同一张纸上。不深究的消费者,很容易认为这张贴纸代表一种官方认证。
许京则表示,“供港生鲜”贴纸代表采购平台的买家标准,其参考了香港的食品监管标准,并不代表任何国家或国际标准;但这个标准甚至优于多部委联合推动的“同线同标同质”体系。许京还称,平台的买家标准一旦推广会砸很多人的饭碗,因此遭到了很多阻碍。
所售食品大部分并不供港
那么,许京口中有问题的“同线同标同质”又是什么,真的有问题吗?
2016年,国家认监委开始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下称“三同”),也即出口企业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同样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从而使供应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
出口企业想获得“三同”的认证,必须获得出口备案注册资格并有实际的出口业绩,然后自我声明投放内销市场的产品“三同”,并获得HACCP认证。截止8月5日,已有826家企业、2835款产品满足这三个条件,被平台录入并公示。
要检验食品是否达到供港食品标准,只需在该平台输入企业或产品名称并勾选出口地区为中国香港,查看是否有对应结果即可。超市商店也可直接通过该平台找到符合供港标准的货源,并不需要借助第三方的认证。
北京晚报记者在“供港生鲜”店内随机选购了几种食品,查询后发现欣得食品、希杰大昌冷冻食品等五家公司的相关产品是“三同”,三旺实业、北大荒亲民有机食品有出口备案但非“三同”,社稷尚品、红旭农场、方家铺子、兴龙垦生态产品、朝日绿源、味菇坊、春香百合等公司并未进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
对此,许京的解释是,该店不是由平台自己经营的,而是平台授权给一位个体户经营,可能是平台的巡查力度不够,才导致了乱贴标的情况。
至于猪肉和蔬菜,店中摆着一些壹号土猪的冰鲜肉,而壹号土猪并不在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公布的《供港澳冰鲜猪肉备案养殖场及其对应加工企业名单》中;店员称蔬菜都是从云南空运来的,但说不出是由哪个加工商提供、来自哪个种植基地,是否“三同”也就无从得知。
许京回复记者称,供港猪肉是活猪,活猪和蔬菜是初级农产品,而初级农产品在‘三同’平台里无法查询。许京还表示,“供港”只需把活猪赶过去即可,而北京市场要求的是切好包装好的,供港猪一直无法进京也是因为养殖企业要进行产品形态的转变。
然而事实是,2006年起大陆就开始向香港供应冰鲜猪肉,《供港澳冰鲜猪肉备案养殖场及其对应加工企业名单》的四家加工企业,有两家已经达到“三同”,平台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