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建筑工业化是随西方工业革命出现的概念,工业革命让造船、汽车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随着欧洲兴起的新建筑运动,实行工厂预制、现场机械装配,逐步形成了建筑工业化最初的理论雏形。二战后,西方国家亟需解决大量的住房而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为推行建筑工业化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因其工作效率高而在欧美风靡一时。1974年,联合国出版的《政府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指引》中定义了“建筑工业化”: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相对传统的建筑业生产模式,新型建筑工业化具有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和生产管理信息化等特点。基于建筑工业化的特点,相比传统的建筑物建造模式,建筑工业化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它能够在不提高(或有可能降低)建造成本的前提下,使得建筑物的建造速度更快(工期更短)、质量更高,同时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在建筑工业化中,首先,由于大部分构配件都是在工厂流水线上预制和批量生产的,比起在施工现场纯手工支模、浇筑混凝土构配件,所产生的制作误差可以大幅度减小,从而提高建筑整体质量;其次,预制好的构配件在施工现场仅需要采用流程化和工法化的方式进行连接和安装,所需的工作主要为机械吊装作业,现场工人数量及工人的劳动强度均大幅度降低,而且机械作业受外部环境气候条件影响相对较小,施工速度快加之由于预制构配件在出厂时强度均已满足要求,故而可以大幅缩短现场的施工工期,提高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基本是在工厂提前完成的,现场施工只是机械安装为主,所以施工现场的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传统建筑施工现场的扬尘、垃圾和噪声问题将会得到明显改善。有资料显示与目前的传统混凝土现浇技术相比,建筑工业化可使现场的建筑垃圾减少80%,材料损耗率减少60%,建筑节能至少为65%。在装配化率达到50%左右时,建筑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将是目前建筑施工劳动生产率的1倍。
我国建筑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各大先进集团为首的国内企业在住宅产业化方面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的面积不断扩大,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需解决,比如预制构件成本高、国家标准不完善、建筑工业化人才不足、建筑工业化技术落后等。
更多关注微信公众号:jiuwenwang